服务热线:

400-666-8021

你的位置:首页>博士留学资讯

医生工资“腰斩”,医院运营“失血”,这场寒潮才刚开始?

“夜班费从130块变65,连房租都不够交。”


“以前能靠绩效养家糊口,现在直接‘砍半’,还不如转行跳舞带货。”


……


这些不是段子,而是来自一线医生最真实的声音。


从重庆、福州,到广州、深圳,一场前所未有的“降薪寒潮”正席卷全国医疗系统。


不论是三甲医院的副高,还是刚进科室的规培生,收入骤降已成为普遍现象。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过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据网传数据,该院绩效普降50%,中层干部降幅约三成,有住院医师月收入跌破3000元。


而在深圳、广州,早在2023年下半年,绩效大面积缩水已成现实。


医生们一边要应对高强度工作量,一边却面临收入“被腰斩”的双重打击。


图片


医保控费、债务高企、制度失衡

多重压力集中爆发


这场“寒潮”并非偶然,而是医保改革、医院运营和内部管理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医保控费的“硬约束”。


以DRG(按病种分组付费)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虽然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但也极大压缩了医院的自由操作空间。


一旦某类病种治疗费用超过定额,医院不仅拿不到多余报销,还要自己兜底。


医生为了避免“背锅”,只能在诊疗环节上处处节流,最后导致服务减少、绩效缩水。


其次是医院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


国家卫健委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已突破2万亿元,超过四成三的三级医院资产负债率高于80%。


而政府财政补贴在这些医院收入结构中,占比不足10%,剩下的90%全靠创收维持运营。


当收入减少、医保卡脖,医院只能通过“缩减人工成本”来自保。


再来看看医院内部的“薪酬结构”。


很多医院后勤和行政人员比例偏高,个别甚至达到40%。


更离谱的是,一些岗位绩效分配权重甚至高于一线临床医生,严重背离“541绩效制度”——即一线医生分配比例不少于50%,行政不超过10%。


更有医院将绩效总额90%截留,仅10%下发到科室,最后到医生手上的就只剩“喝汤”的份儿了。


图片


从“医生铁饭碗”到“绩效看天吃饭”

该怎么破局?


面对越来越“难干又不好赚”的医疗行业,不少医生开始动摇。


知乎、微博、小红书上,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晒出“裸辞感言”。


甚至有外科医生直言:“每天站手术台八小时,腰椎快废了,一个月拿5000,我图啥?”


但整个医疗系统总不能靠情怀和忍耐维系下去。必须从政策端和执行端双线突破,才可能为这场寒潮“解冻”。


从政策角度看,最直接的突破口就是医保回款提速。


比如浙江某三甲医院,将医保结算周期从45天压缩到18天,一口气释放了1.2亿元流动资金;福建、湖北试点的“T+1”结算模式,让绩效发放延迟率降低了近70%。


资金链不再卡脖子,医生收入自然不会天天“开盲盒”。


更进一步,薪酬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像济南和三明就给出了范例——前者将年薪制覆盖率提高到89%,儿科医生收入上涨42%;后者干脆推出“全员年薪制”,主任医师底薪30万,绩效挂钩服务量,干得多拿得多,收入能冲到近60万。


这样的机制,不仅公平合理,更能激发临床人员的积极性。


图片


医院内部改革也得“自我开刀”


除了政策加持,医院自身也该动真格地自我革新。


河北医大一院引入AI大模型提升诊疗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一年省下了2600万耗材成本;有医院用智能物流系统替代人工搬运,配送效率提升三成以上。


别再靠“削医护”维持运营,而是真正靠技术和管理降本增效。


更重要的是,要尽快落实“541”绩效分配标准,精简冗余人员,让绩效分配机制更透明、可追溯,不能再让医生被“设备折旧”“病源不足”这种模糊理由随意扣钱。


只有让真正付出的人有实实在在的收入回报,医疗体系才会良性运转。


图片


寒潮背后藏着改革的可能


眼下这场全国范围的“医护降薪潮”,暴露的不仅仅是医保改革的阵痛,更是整个医疗系统长年累积的深层矛盾。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可能是推动中国医疗薪酬体系改革最好的时机。


医生不是机器,他们也要养家、还贷、生活。他们愿意扛压,但也需要体面的报酬和基本的尊重。


如果这个行业连最基本的激励都无法提供,谁还愿意上手术台熬夜救人?


寒潮终将过去,但只有提前修好屋顶的人,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