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为什么要读博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工科理科还是医学类的博士,给人的感觉都是在做研究,一头扎进实验室在各自的领域突破。而我们鲜少会把目光投降人文社科类的博士,一直以来对人文社科博士给大众的的刻板印象,是枯坐在图书馆略显幽暗的灯光下,带着厚厚的眼镜,弯着腰驮着背,闷头看书,旁边放着茶渍已经洗不掉的透明塑料水杯。
不知从何时起理工科则被认为是“实干兴邦”的代表,而文科被认为假大空,是那种公知在网上高谈阔论空谈误国的学问。“文科无用论”“文科博士多读几年书白瞎了,工作都不好找”等说法也日益盛行。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文科”这个概念。
人文社科领域涵盖了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文科博士们,便是在这些看起来不那么接近“实际”的领域深耕不辍。
从一种角度来看,现在人文社科对学生的就业教育的确是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教授反对学生寻找教职之外的工作,导致学生找工作不仅受不到支持和帮助,还需要藏着掖着,要偷偷挤出时间来。即使教授支持学生找工作,教授也多半没有办法给出很好的帮助,因为大部分教授都是博士毕业后就一直做教授的。
从这个角度上讲,人文社科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人文社科本质上的问题,而是目前在这些学科里的院系的管理问题。那么,纯粹从学科本质上来看,是不是你学了英语,学了历史,学了比较文学,那就肯定是找不到工作了?
文科生为什么要读博
人文科学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最深层次、最内隐的根基,是关乎存续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以培养这一类型人才、传承总体文明为己任的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则对于国家战略发展来说尤为关键。
相比于理工学科的“用”,人文学科则展现出的是“体”的地位。
自然科学、技术可以通过“舶来”的方式,并在本土快速成熟崛起,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历史、文化、风俗、民族性格等,不仅不能快速生产,反而在引入上要格外慎重。
这就如同有国外领导人说过类似“再造一个纽约城只需要几十年,而造出一个北京城几百年都不够”。
因此可以说,培养人文学科人才,是国家“固本培元”的基础性工程,是传承文明的真正之所关切。而在这个工程体系中,文科博士,无疑是承上启下、内外关联的重要环节。
文科生选择读博,并非仅为当下的汲汲营营,他们追求精神的滋养,也致力于提高我国的文科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纵观当下整个学术研究范畴,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在读文科博士们的努力,是我国人文领域研究成就不断根深叶茂的关键,也是将中华文化内涵放大,让文化自信成为真正的现实核心。文科博士,无可取代。
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言:我们不仅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思想家。而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生,无论是在高校的发展、亦或是民族的未来,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今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理工科高层次人才,但文科高端人才亦不可或缺!作为文科强盛的国家,民族精神的锻造,华夏历史的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都与文科息息相关。
文科博士要做到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第一 多读书,读好书
尤其要读经典文本,要直达理论的“原点”和“第一现场”,获得最原始、最权威的理论信息和综合背景,打好最坚实、最牢靠、最确定的学术基础。
第二,要精进,要勤业,
要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不见得闭门一天读书万卷,而在于“日拱一卒”的精进坚持,带着问题读书,结合读书笔记读书,并将读书笔记每天积累汇聚,定期整理成文献综述,让学术创新的思路做到“饮水思源”、“逐本溯源”、“正本清源”。
这样,形成的观点、写出的论文才不会是廉价的“塑料创新”,而是真正从学科体系的庞大根茎中生长出来的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新中有根”的成果。
第三,要交流,要互通
一是与导师的交流,这是一种向上的专业请教,对于文科博士而言异常重要,人文学科没有太多的物质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更接近于武侠小说中的师承制,因而交流、沟通、请教则是基本模式,文科博士必须要主动求学;
二是平级之间的交流,与博士同学师兄弟,要形成固定互动模式,互相激发思路、填补空白,彼此合作、形成学科创新合力;
三是一种社会化的学术交流,也就是要主动地参加学术会议等公共活动。人文学科的不像理科工科那样,设定完一个目标厚可以在实验室中屏蔽一切全力攻破,人文学科更多的时候是在思想融合,文化碰撞中诞生新的火花。
如需了解更多留学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好予博士留学PhD (ID:haoyu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