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生活的碰撞
科研与生活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那么该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与科研目标。
很多同学读博时候遇到到了很大的科研压力,为此牺牲了一切,放弃了社交生活,忽略了业余活动,最后被学业掏空。整个人扑了进去把科研视之为自己的全部。这样真的值得吗?其实我们不需要成为工作狂才能做好工作。相反,我们应当专注于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精力去完成任务。
工作和生活不是冲突,而是融合,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正在困扰中的你。
设定小目标,规划日程,坚持执行
每天(或者每周)花两分钟写下当天(或当周)要完成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
无论生活、工作多么琐碎,首先为自己设定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初衷。设置一个有助于长期实践的分段小目标,以及可管理的日常任务,保证能够正常运转,而不至于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同样不至于没有方向。
有很多数字工具和概念工具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你可以设定一个非常短的时间来集中在单项任务上——拒绝短信,拒绝邮件,拒绝重添咖啡。到时间后,你可以休息一小会儿。接着,你可以继续这个循环,直到任务完成。在2个小时的计划中,会比平时一整天学学玩玩更高效。
遇到挫折时别放弃
当你必须做出决定时,请根据你的热情来做选择,而不是那些别人告诉你的“正确”的事情。科学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快,如果你做了一些你不喜欢的事情,那只是因为有人告诉你他们认为它很受欢迎。你最终可能陷入困境,但你的激情总会让你保持动力。人人都知道,医学和科研有时会很难做,论文被拒会有挫败感,或者实验又没有成功……但你要记住,职业生涯很长,科学的道路很长,你需要有耐心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出现在“赛场”(“Keep showing up”),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最终总会得到回报。
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
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被动学习是导师一直在说学生一直做笔记,生怕漏掉导师说的内容。博士学习是需要去创造,要改变这种从本科研究生学习时期带来的坏习惯,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
第二个方面是,必须积极参与。很多同学在汇报进度的时,在导师给出意见后让你发表意见时很困难,经常担心尴尬或说出导师不想听到的东西,或者担心在同学面前丢脸。这时候一定要说出来,并在语言表达上稍加提高,学习如何把它很好地讲出来。导师是乐意听到任何回答的,这样太才能了解清楚你的想法从给出更好的建议。
留出时间给业余活动
追随你的热情,找一些爱好,并让它们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报一门课程,或者每周和朋友打打球参与一下户外活动。强迫自己抽时间参加这类活动,你的大脑需要休息,因此不要让它被工作淹没。一周没日没夜的数据分析之后,大脑已经不再思路清晰了,并且会开始犯错误。这时候你需要动起来,走出去投入到业余生活中,等头脑清醒了再回去工作。业余活动能让我们充满动力,工作更高效。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拼命工作,而是聪明、高效地工作,其中的关键是结合业余活动,例如音乐、运动和其他爱好,或者花些时间和朋友待在一起。这些活动能让你充满动力,让工作更高效。记住,聪明地工作,聪明地玩耍。
保持对科研的热爱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为了做好科学,我们强调了韧性,坚持,耐心等品质——所有这些都是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的关键因素,但关键的是,你要对此抱有热情。选择读博一定是对你所研究的项目抱有很高的热情。
当我们创造出有价值的可以应用的知识和信息,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成就感,会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干起来也不觉得辛苦,也不觉得乏味。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科研做得好的科学家,都是因为他对这个过程有很强烈的兴趣,而且这个兴趣强烈到一定程度,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你也会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解决。当研究方向是自己兴趣所在,肯定会自己想出实验方法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有这种驱动力,就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迸发出更多的热情投入其中。
先学会热爱生活,才能热爱科研。千万不要因为科研不顺,就对生活的其他方面破罐破摔。
学会主动去放松放空自己,不要等到身心坚持不下去了再去报复性放松。
ddl不是论文的终点和目标,沉住心,做出自己满意的工作再去投稿。
从现在起,开始有计划地坚持培养“重要但不紧急的”科研能力。
我们是很幸运的一代,有很多机会,但机会的同时必然伴随很多压力。正是因为这样的机会和压力,我们也可以做得非常好。
每一位准备读博或是正在读博的同学更是如此。你们会有更多的空间和平台,有更多的可能让你们去创新。在这个过程之中,可能有一些需要你们自己去考虑的坚持或问题,要你自己想清楚。不管怎样,“活在当下,把想法变成行动”。
如需了解更多留学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好予博士留学PhD (ID:haoyu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