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666-8021

你的位置:首页>博士留学资讯

中国急缺哪些专业医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医生数量其实不少。随便去个大医院,走廊里人山人海,医生们一上午可能就得看几十上百个病人。


可就是在这样“忙到飞起”的场景下,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个说法:中国严重缺医生,尤其是某些专业医生,简直是“一将难求”。


那问题来了:医生都已经这么辛苦了,为什么还会缺?而且更诡异的是,缺口最大的那些科室,反而是最不受医学生欢迎的。


大家嘴上说“缺”,可一到选择专业,立马绕开走。就好像明知道前面饭馆排队很长,但没有人愿意去帮忙做厨师。那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2019-2020年全国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计划数增长情况


图片

儿科没人敢碰的“烫手山芋”


要说中国最缺的医生,儿科几乎永远榜上有名。很多人形容儿科医生是“干得多、赚得少、风险还特别高”。


为什么呢?首先,小孩生病本来就很复杂,症状不典型,说不清楚哪里难受,全靠医生经验来判断。稍有差池,家长就会质疑你,甚至演变成医患矛盾。


其次,儿科的工作量大得惊人,一个医生可能一天要接诊几百个小孩。再加上收入待遇并没有比其他科室高,甚至更低,于是很多医学生一听到“儿科”就敬而远之。


其实在2015年前后,国内很多医院的儿科因为人手不足,甚至出现过停诊的情况。后来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通过加分招儿科医生,但这类措施治标不治本。


医生们心里清楚:“多的是坑,少的是糖”,谁愿意往里跳呢?


图片


图片

急诊永远缺人,却没人想去


如果说儿科是“心累”,那急诊就是“命累”。


急诊科医生是医院里最辛苦的一群人,他们面对的不是小病小痛,而是生死攸关。心梗、车祸、大出血……每一个病例都可能要拼尽全力去抢救。


可惜的是,急诊科却常常成了“没人愿意来的地方”。为什么?因为累,真的太累了。


急诊是24小时轮转,白天黑夜连轴转,节假日从来不可能休息。再加上病人病情复杂,医患冲突发生率高,医生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于是,很多医生一旦有机会就会想办法转科,导致急诊科永远缺人。


有段子调侃说:“死都不去急诊科”,听起来夸张,但其实反映了真实的心态。社会上都知道急诊重要,可要真正有人愿意留下来,却很难。


图片


图片

妇产科责任重,压力大


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妇产科医生的重要性更是被放大了。可现实情况却是,妇产科同样属于紧缺科室。


妇产科的特点就是风险高。每一台产程都是和生命打交道,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确保孩子安全。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医生可能就要承担巨大的责任。而且妇产科手术量大,加班是常态,年轻医生几乎没有个人生活可言。很多人一想到这种高压环境,自然不愿意主动选择。


所以,即便妇产科的需求量很大,但供给跟不上,矛盾就越来越明显。


图片


图片

全科医生基层最缺,却最难留住


说到“最紧缺”,全科医生绝对不能忽视。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体系的“守门人”,他们要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帮忙把控医疗资源,避免所有病人一股脑挤向大医院。


听上去很有价值对吧?但现实却是,全科医生的地位一直很尴尬。很多医学生毕业后宁愿去大医院当专科医生,也不愿意去基层当全科。


为什么?因为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发展空间也有限。很多人会觉得: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最后却“卡”在基层,既不体面也不划算。


于是,基层缺医生,年轻医生又不愿意下沉。长此以往,全科医生的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图片


图片

麻醉科手术背后的无名英雄


除了这些常见的“老大难”,其实麻醉科医生也非常紧缺。


很多人对麻醉医生的印象停留在“打一针就行了”,但实际上,他们才是手术室里的守护神。每一台手术,麻醉医生都要全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然而,这样重要的岗位,待遇和认可度却不成正比。


麻醉医生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调侃为“隐形人”。再加上工作风险极高,责任重大,很多年轻医生并不愿意选择这个专业。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手术量在增加,麻醉医生却严重不足。最终的结果是,患者要排长队等手术,医生压力也越来越大。


图片


图片

精神科被忽视的需求


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普遍。但在中国,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却远远不够。


有人统计过,中国每十万人口的精神科医生数量,只有欧美国家的零头。


一方面,精神健康在过去长期被忽视,社会对精神科带有偏见。很多人觉得“去看精神科=精神有问题”,导致就诊率偏低,也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精神科医生收入并不高,晋升和科研资源也有限,所以很难吸引医学生报考。


可问题是,社会对精神健康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医生,未来可能会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隐患。


图片


图片

为什么紧缺≠热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这些科室紧缺,那不是更容易就业吗?医学生们为什么还不愿意去?


原因其实很现实:紧缺的岗位往往意味着“累、苦、风险大”,而不是高收入、高回报。


医疗圈里有句俗语——“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走投无路传染科,死都不去急诊科。”这句话虽然带点调侃,但基本戳中了要害。


医学生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哪里缺人。但问题是,缺人背后的原因,本身就是这些岗位不够有吸引力。


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和待遇改善,单纯喊“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图片


图片

缺医生其实缺的是制度


所以,说到底,中国并不是简单“医生数量不够”,而是结构性缺人。某些科室人满为患,竞争激烈;另一些科室则“门可罗雀”,连愿意留下的人都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一方面是待遇问题。很多紧缺岗位的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比例,年轻医生当然会避而远之。


另一方面,是社会认知和政策支持不足,比如精神科和全科,价值很大,但社会认可度不高。


要真正解决问题,除了培养更多医生,更重要的是改善这些科室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让医生觉得“留下来值得”。


否则,再怎么扩招,也可能只是“饮鸩止渴”。


图片


回过头来看,中国最缺的医生,其实都是最重要的医生。


儿科守护孩子,急诊抢救生命,妇产科迎接新生,全科维系基层,麻醉保证手术安全,精神科守护心灵健康……这些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如果制度、待遇和社会认知不改变,再多的医学生也不会主动往这些“坑”里跳。到最后,缺人的问题还会继续存在。


所以,当我们在说“中国缺医生”的时候,也许更该问一句:我们能不能让这些医生,不再那么“难当”?